如皋高沙土区域有一首歌谣:“高沙土龟背驼,下的雨水四边流。三天没雨飞沙走,种的庄稼望天收。风调雨顺半年粮,大灾之年打饥荒。农人拿根讨饭棒,拖儿带女去漂泊。”这是曩昔高沙土区域天然相貌和农人日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建立今后,高沙土区域公民迫切要求治沙改土,挖穷根栽富苗。历届如皋县委、县公民政府适应公民大众的要求,活跃探索治沙改土、治穷致富的路子,带领公民大众向天然开战,开展农业生产。50年代中期,活跃推行三改:一是低改高,由种产值较低的高粱谷子改为种玉米;二是夏改春,由种夏播小金黄夏玉米改为种春播大金黄春玉米:三是旱改水,由种旱粮改为种水稻。这样,使农业生产有了必定的开展。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在城西公社何堡大队,搬经公社搬北大队,夏堡公社卢桥龙港大队,发起大众平坦土地,建电灌站,试种水稻,都取得增产。60年代后期,副县长丁学文发起成功公社久隆大队大众平坦高沙土,实施旱改水,取得成功。农人称誉道:“丁县长是真实的,真实是为老百姓考虑。”车马湖公社潘桥大队削平高沙栽水稻喜获丰收。农人第一次吃上大米饭。他们兴致勃勃地说:“高沙土上长杂粮,农人没得米饭尝;平坦土地栽了秧,大米烧饭喷喷香。”
典范的力气是无量的。面临这些成功的典型,高沙土区域干部大众纷繁要求削平高沙土,实施早改水。1970年至1972年,如皋县委领导人张鸣、唐如浴、陆万璋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化社队,查询研究,倾听民声,发现典型,总结经历。县委常委依据查询的状况,讨论研究,作出了削平高沙土,实施早改水的决议计划。决议建立战高沙指挥部,向高沙土开战。经过层层思维发起,全县公民打响了改天换地战高沙的公民战争。城东、丁堰、白蒲区和圩田区域的干部大众,自带粮草东西,开赴高沙土区域,参与平坦土地的战役。高沙土区域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日夜奋战。工地上,红旗招展,号子震天,摩肩接踵,门庭若市。大锹挖,钉耙劂,车子推,担子挑,交游络绎,如火如荼。经过全县公民三年的连续作战,共平坦高沙土33万多亩,疏浚一二级河6条,新开三四级河数百条,筑灌溉渠5000公里,建电灌站400 多座,总动土量达14048万立方米,高沙土区域总算完成了大面积旱改水的希望。全县水稻面积最多的一年达 82万亩,一般年份水稻面积50万亩左右。随后,县委书记唐如浴等又总结了吴窑公社搞一红(挑红泥掺沙土)、二绿(种绿肥养地)、三黑(沤草塘泥肥田)、四配套(搞小型水利配套工程)、五还田(农作物秸秆还田)、建造高产稳产农田的经历,在全县推行,取得很好的作用。经过实践,又形成了两旱一水、两育配套(玉米、棉花育苗移栽)、两年五熟、水早轮作、养用结合的耕耘制,使土地越种越肥,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改天换地战高沙,建造高产稳产农田,带来了粮食大增产。1949年全县粮食亩产260斤,1990年到达1192斤,是1949年的4.6倍,现在是亩产1吨粮,相当于1949年的8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今后,乡村遍及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生产力大解放,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大开展,乡村相貌大改变,农人日子大进步。乡村处处高楼树立,黑色路畅通无阻,轿车摩托车交游络绎,有线电视、自来水送到家家户户,乡村里的日子城镇化。50年代中期实施“一化三改造”,宣扬社会主义美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轿车,说话用喇叭;耕田不必牛,点灯不必油,吃水不要挑,看戏不要票。”现在,这些美好希望现已全面完成,而且大大超越。干部大众满怀激情地说:“高沙土上稻花香,老区公民奔小康,翻身不忘毛主席,美好不忘。”
饮水思源,感谢如皋老领导倾听民声科学决议计划,感谢如皋老农人战天斗地削平高沙建万倾良田。没有如皋老一代领导和公民艰苦奋斗,就没有如皋现在鱼米之乡的美好日子![赞][赞][赞]
老一辈人吃了多少苦啊,咱们小时候纪的最清楚,有今日的美好日子。[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