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肌酐、尿素氮等,同时通过超滤作用清除多余的水分。其膜材料通常拥有非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在较长时间的透析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
(2)血液滤过滤器:用于血液滤过治疗,以对流原理为主清除中大分子物质,如β2 -微球蛋白、炎症因子等。它的膜孔径相对较大,超滤系数较高,能在单位时间内实现较大的超滤量,从而有效清除体内的中大分子毒素和多余水分。
(3)血浆置换滤器:专门用于血浆置换治疗,可将患者血液中的血浆与血细胞分离,然后去除含有致病物质的血浆,再将剩余的血细胞和置换液回输到患者体内。这类滤器的重点是其能够高效地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对血浆中的各种成分有特定的截留和通透特性。
(4)血脂滤过滤器:大多数都用在血脂净化治疗,采用吸附技术选择性地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其内部通常含有特殊的吸附材料,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血脂成分,进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1)纤维素膜滤器:由天然纤维素制成,拥有非常良好的亲水性,但生物相容性相对较差,可能会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不过,因其价格相比来说较低,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或对经济成本较为敏感的患者中仍有一定的应用。
(2)合成膜滤器:如聚砜膜、聚丙烯腈膜、聚酰胺膜等,具有更加好的生物相容性、更高的溶质清除率和超滤性能。合成膜滤器能够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更优,且能减少因生物不相容性导致的并发症,是目前临床上大范围的应用的一类滤器。
1.弥散:是血液透析滤器清除小分子毒素的主要机制。在透析过程中,血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如肌酐、尿素氮等)会顺着浓度梯度从血液侧通过滤器膜扩散到透析液侧,从而被清除出体外。透析液的成分和流量对弥散效果有重要影响,合适的透析液配方和足够的流量能够维持有效的浓度梯度,提高小分子毒素的清除率。
2.对流:是血液滤过滤器清除中大分子物质的主要方式。在血液滤过过程中,通过在滤器两端施加一定的压力差,使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质以对流的方式通过滤器膜。由于中大分子物质与水分子一起被带出,以此来实现了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对流的效果取决于滤器膜的孔径、超滤系数以及跨膜压力等因素。
3.吸附:在血浆置换滤器和血脂滤过滤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滤器表面或内部的吸附材料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血浆中的致病物质或血脂成分。例如,血浆置换滤器中的某些膜材料可以吸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血脂滤过滤器中的吸附剂能够选择性地吸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吸附作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血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达到治疗目的。
1.膜面积:一般用平方米(m²)表示,它决定了滤器与血液的接触面积,进而影响滤器的清除能力和超滤能力。常见的血液净化滤器膜面积在0.8 - 2.2m²之间。膜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滤器膜的溶质和水分就越多,清除毒素和脱水的效果也就越好,但同时也会增加血液在滤器内的流动阻力和凝血风险。
2.孔径与截留分子量:孔径是指滤器膜上微孔的大小,通常以纳米(nm)为单位。截留分子量是指滤器能够截留的溶质的最小分子量,单位为道尔顿(Da)。一般来说,孔径越大,截留分子量越高,滤器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就越好。例如,血液透析滤器的孔径较小,截留分子量通常在1000 - 20000Da之间,大多数都用在清除小分子毒素;而血液滤过滤器的孔径较大,截留分子量可达50000 - 100000Da,适合清除中大分子物质。
3.超滤系数:表示滤器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跨膜压力下的超滤能力,单位为毫升/(小时・毫米汞柱)[ml/(h・mmHg)]。超滤系数越高,说明滤器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能够产生的超滤量越大,脱水能力越强。但对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过高的超滤系数可能会引起过快的脱水,引起低血压等并发症,因此就需要根据患者的详细情况选择正真适合超滤系数的滤器。
4.生物相容性:指滤器膜材料与人体血液接触时,不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凝血反应和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的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大大减少患者在血液净化过程中的不适和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合成膜滤器的生物相容性通常优于纤维素膜滤器,可以更加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系统和血液成分。
1.预冲:在使用滤器前,有必要进行预冲处理。一般都会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对滤器进行冲洗,目的是排除滤器内的空气,湿润滤器膜,同时使膜材料充分膨胀,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此外,预冲过程还可以在滤器表明产生一层肝素膜,减少血液在滤器内的凝血现象。
2.连接与固定:将滤器正确地连接到血液进化设施的管路系统上,并确保连接牢固,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漏血或脱管等情况。同时,要将滤器固定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因晃动或扭曲导致管路受压或滤器损坏。
3.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滤器的工作状态。包括观察滤器的压力变化,如跨膜压力、动脉压力和静脉压力等,这些压力参数可以反映滤器的堵塞情况和血液流动状态。如果压力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提示滤器存在凝血、管路扭曲或其他故障,需要及时做处理。此外,还需观察滤器的外观,如是否有漏血、变色等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治疗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4.更换与处理:滤器有一定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一般根据滤器的类型、使用时间、患者的病情以及滤器的性能变化等来决定更换时机。当滤器出现严重凝血、膜破裂、清除效果显而易见地下降或达到规定的使用时间等情况时,应按时换滤器。更换下来的滤器属于医疗废弃物,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消毒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选择合适的血液净化滤器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健康情况、血液净化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考量要点:
(1)急性肾损伤:对于伴有严重水肿、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的急性肾损伤患者,常常要选择高通量滤器。高通量滤器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超滤系数,能更有效地清除中小分子毒素及多余水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内环境稳定。
(2)慢性肾衰竭:对于肾衰竭患者,若主要是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氮升高为主,可选择以清除小分子毒素能力强的血液透析滤器;若中大分子毒素升高明显,如β2 -微球蛋白等,血液滤过滤器可能更合适,其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更好。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存在多种并发症,如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一般可根据患者毒素水平和经济状况选择。若经济条件允许,高通量滤器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若经济条件有限,低通量滤器配合适当的血液灌流等治疗方式也能满足基本的治疗需求。
(3)脓毒血症:此类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炎症介质,可选择具有吸附功能的滤器,如带有特殊涂层或材质能吸附炎症介质的滤器,有助于清除炎症因子,改善患者的病情。
(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病情复杂,常伴有多种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此时需选择能兼顾清除多种毒素和炎症介质、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滤器,如一些新型的高生物相容性、高通量滤器。
①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控制液体清除的速度和量,避免因过快或过多的超滤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加重心力衰竭。可选择超滤系数适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滤器,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心血管功能。
②冠心病患者在血液净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心肌的不良影响。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滤器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和凝血激活的风险,减少因血液净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等并发症。
①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友病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导致凝血时间延长的患者,应选用不易引起凝血的滤器。表面具有抗凝涂层的滤器可以减少血液与滤器材料的接触激活,降低凝血风险,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量,避免出血并发症。
②相反,对于容易发生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患者,除了适当加强抗凝治疗外,也可选择具有一定抗血栓性能的滤器,如采用特殊材质或设计能减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滤器。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体内存在免疫复合物等致病物质。可选择能够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滤器,如一些具有免疫吸附功能的滤器,通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吸附作用,去除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缓解病情。
②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易发生感染。选择生物相容性好、能减少炎症反应的滤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避免因炎症反应导致的移植器官功能损害。
①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代谢紊乱和微炎症状态,除了需要控制血糖外,还需关注对肾脏的保护和代谢产物的清除。选择能有效清除中分子毒素和炎症介质的高通量滤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②高尿酸血症患者在进行血液净化时,可选择对尿酸有较好清除能力的滤器。一些高通量滤器或具有特殊吸附功能的滤器能够增加尿酸的清除,帮助患者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和肾脏损害。
(1)体重与体表面积:一般来说,体重较大的患者,为了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要选择膜面积较大的滤器,以保证足够的清除率和超滤量。体表面积也可作为参考指标,体表面积大的患者相对需要更大的滤过面积来实现有效的血液净化。
(2)年龄:老年患者血管条件相对较差,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欠佳,宜选择生物相容性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滤器,如聚砜膜滤器,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则需根据其年龄、体重选择合适尺寸和通量的滤器,通常选择较小面积、低通量的滤器,以适应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血管通路情况。
(3)血管通路:如果患者的血管通路条件较好,如使用动静脉内瘘,可选择对血流阻力要求相对较低的滤器;而对于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等血管通路的患者,应选择能在较低血流速度下仍保持较好过滤效果的滤器,以避免因血流不畅导致的凝血等问题。
(1)血液透析: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中,通常选择膜孔径较小、对小分子物质清除效率高的透析滤器。其膜材料具有良好的弥散性能,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小分子毒素和多余水分。同时,根据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如尿素清除率、Kt/V值等,来调整滤器的膜面积和性能参数,以确保达到最佳的透析效果。
(2)血液滤过:血液滤过主要通过对流机制清除溶质,需要选择膜孔径较大、超滤系数较高的滤过滤器,以保证足够的对流作用,实现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有效清除。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的脱水需求和心血管耐受情况,选择合适超滤系数的滤器,避免因超滤过快或过慢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水肿等并发症。
(3)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治疗需要将血浆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并去除,因此要选择专门的血浆置换滤器。这种滤器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浆分离性能,能够高效地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同时对血浆中的致病物质有较好的吸附或截留作用。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浆置换的目标,如清除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选择合适截留分子量和吸附性能的滤器。
(4)血脂净化:对于血脂净化治疗,应选用专门的血脂滤过滤器。这类滤器通常采用吸附技术,能够选择性地吸附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的类型,选择具有合适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的血脂滤过滤器,以达到最佳的降脂效果。
(1)膜面积:滤器的膜面积直接影响其清除能力和超滤能力。一般来说,膜面积越大,清除溶质和超滤水分的能力越强,但同时也会增加血液在滤器内的阻力和凝血风险。对于病情较重、毒素水平较高或需要大量脱水的患者,可选择较大膜面积的滤器;而对于病情较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则宜选择较小膜面积的滤器,以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2)孔径与截留分子量:孔径大小决定了滤器对不同大小溶质的通透性,截留分子量则明确了滤器能够截留的溶质的最小分子量。如果需要清除小分子毒素,可选择孔径较小、截留分子量较低的滤器;若要清除中大分子物质,如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则应选择孔径较大、截留分子量较高的滤器。例如,血液透析滤器的截留分子量一般在1000 - 20000道尔顿之间,适合清除小分子毒素;而血液滤过滤器的截留分子量可达到50000 - 100000道尔顿,更有利于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
(3)超滤系数:超滤系数反映了滤器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跨膜压力下的超滤能力。对于有明显水肿、需要大量脱水的患者,应选择超滤系数较高的滤器,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清除多余的水分;而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差、对容量变化敏感的患者,则要选择超滤系数适中的滤器,避免因超滤过快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在选择滤器时,患者的经济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滤器价格存在差异,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滤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需考虑医保政策对滤器的报销情况,选择符合医保报销范围的滤器,以降低患者的自付费用。
总之,滤器是血液净化装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滤器的滤过膜是CRRT时物质交换的直接界面,所以滤器是决定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原卫生部2010年颁发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推荐CRRT时要求使用能够较高水平的清除目标溶质、具有足够的超滤系数(通常≥ 50 ml/(h•mmHg)(1 mmHg=0.133 kPa)及血液相容性好的合成膜滤器,并根据患者体表面积选择正真适合的滤器膜面积。滤器膜的吸附能力具有饱和性,要增加吸附清除溶质,应定期更换滤器(12~24 h)。


